雷速体育官方

以高质量发展为“十四五”开好局(经济形势理性看)-雷速体育官方

时间:2021-01-15 12:06

摘要: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,明确2021年经济工作指导思想、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,提出“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,见到新气象”。这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,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;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注重需求侧管理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;用好宝贵时间窗口,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,以高质量发展为“十四五”开好局。

核心阅读

2021年,经济工作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,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,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,以高质量发展为“十四五”开好局。

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,明确2021年经济工作指导思想、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,提出“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,见到新气象”。这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,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;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注重需求侧管理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;用好宝贵时间窗口,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,以高质量发展为“十四五”开好局。

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

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,率先复工复产,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,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,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、世界瞩目、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。

2021年,全球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,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。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在2020年三季度回升后,四季度重新陷入收缩。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疫情冲击,推出了规模空前的财政货币政策,债务水平突破历史高位,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。今年,我国经济增速有望强劲反弹,宏观指标将明显转好。同时,受到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我国经济恢复存在结构性差异的影响,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,就业和中小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,保持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仍面临压力。

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,确保“十四五”开好局,要求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。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把握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,不急转弯。当前我国经济尚未完全恢复,宏观政策边际调整要把握好时度效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在提质增效和增强可持续性基础上,保持适度支出强度,完善减税降费政策,特别是在促进科技创新和调节收入分配上加大力度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、合理适度,既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,又稳定宏观杠杆率,在促进经济恢复和防范风险之间做好跨周期平衡。对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可适度接续,延期还本付息等纾困政策应有过渡性安排,适当延长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期限。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做好就业形势监测、预警和应对预案,针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,完善就业政策工具,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
迈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步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,注重需求侧管理,打通堵点,补齐短板,贯通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各环节,形成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。这表明,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从供给端着手,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,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,使供给结构更好适应需求特别是消费结构的变化;又要从需求端发力,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,使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,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供需平衡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,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,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,按照“三去一降一补”和“巩固、增强、提升、畅通”八字方针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有效改善了供需关系。面对疫情带来的后续影响和我国需求恢复滞后于生产的新形势,党中央提出了注重需求侧管理的工作要求。

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,注重需求侧管理,要针对制约我国需求潜力释放的结构性问题,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主要途径,打通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和梗阻,补齐制度性短板,有效释放国内需求潜力。这里所说的需求侧管理,不再仅仅着眼于逆周期调节,以短期宏观政策为工具,调节需求总量,熨平经济周期,而是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,有效挖掘国内需求潜力,把潜在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激发出来,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,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过去一个时期,我国需求侧管理在调节投资需求、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扩大投资方面,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体系,但在引导和扩大消费需求方面调控手段较为有限。随着我国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,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度明显下降。2015年以来,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60%左右,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65.9%和57.8%,比资本形成总额分别高24.4和26.6个百分点,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

在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构成的经济循环中,消费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,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,也是加快释放内需潜力、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着力点。2019年,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.2万亿元,约为6万亿美元,接近美国6.2万亿美元的规模。2020年,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显现。加强需求侧管理,要采取有效措施,形成强大国内市场,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。中等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更高,对于扩大消费有强大支撑作用。如果能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翻番,由现在4亿人增加到8亿人,那将形成非常可观的消费力量,大大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。新型消费体现消费变革和结构升级的方向,是引领消费的重要力量。要鼓励发展新型消费,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,促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。拓展投资空间,增加有效投资,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结构具有重要作用。要继续推进一批强基础、增功能、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,推动企业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和设备更新,鼓励扩大民间投资,激发民间投资活力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,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。

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展开经济工作

2021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,经济工作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,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持续增强经济循环动力,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。从宏观层面来看,需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。

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。当前,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,个别国家频频打压我国高科技企业,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为紧迫。只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加快科技自立自强,努力实现更多“从0到1”的突破,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。要加快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,整合优势科技资源,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,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。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,提升原始创新能力,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、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,强化源头技术供给,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。强化创新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导向和企业主体作用,增强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。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,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,形成优良的创新生态。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应用,推动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,实行“揭榜挂帅”等制度。加强科技开放合作,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,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舞台。

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性。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调整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性尤为紧迫。要统筹推进补链、强链,针对“卡脖子”问题,下决心推动国产替代,培育可替代的产业链,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供应链本土化,提高供应链安全性和可控性,增强抗风险能力。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加强“四基”技术和重要产品技术攻关与工程化,并为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化应用创造良好环境。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、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,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,运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改造传统产业,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提升制造业创新力和竞争力。

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。在合理引导消费、储蓄、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,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。收入分配是影响消费、储蓄、投资的重要制度性因素,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,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,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。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,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。完善再分配机制,加大税收、转移支付等调节精准度,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,缩小收入差距。社会保障具有再分配功能,对引导消费、储蓄、投资具有重要作用。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健全统筹城乡、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,稳步提高保障水平。

全面推进改革开放。越是面对困难挑战,越要深化改革开放,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。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,加快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、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、政策体系、决策协调体系、监督考评体系、保障体系。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,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,充分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建立重大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,加强社会预期管理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,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,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。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,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,扩大金融、电信、医疗等服务业对外开放,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,营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。通过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,释放经济增长潜力,增强发展内生动力。

(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)

雷速体育官方
相关
网站地图